什么是三伏天(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有几天)
本文目录
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有几天
三伏天是农历的一种说法,是指夏天最热、闷、潮湿的一段时间。一般而言,三伏天分为头伏、中伏与末伏,分别为10天、20天与10天。一共是40天。不过,三伏天是按照农历来确定,是处于小暑与大暑之间的一个节气。所以,每一年的三伏天都不固定。以下,趣评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三伏天的情况。
第一,三伏天意味着什么。三伏天是在小暑与大暑两个节气之间,是一年之中最热、最闷、最潮的时期。三伏天并不是一个节气,而是横跨小暑与大暑两个节气之间。所谓的“伏天”,可以理解为天气太热了,不宜出行,应该“潜伏”在家中。所谓的三伏,就是包括了头伏、中伏与末伏。其中,中伏的是三伏天最热的一伏。
第二,三伏天一共有40天。一般而言,三伏天一共有40天,头伏10天,中伏20天,末伏10天。不过,我国农历是按照干支纪日的排列方式进行纪年,有些年份的三伏天仅有30天。不过,多数年份三伏天都是40天,大家记住40天就可以了。
第三,三伏天需要的注意事项。三伏天需要注意什么?最需要注意的当然是防暑!在三伏天的时候,尽量避免户外活动,长时间被太阳照射。每一年,三伏天都是中暑的高发期。趣评也曾经体验过中暑的滋味,主要感觉就是浑身无力!此外,三伏天外出的时候,大家应该备用风油精之类的防中暑物品。
除了中暑以外,三伏天还需要防备湿气与凉气。现如今,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已经变好了。一旦夏天,特别是三伏天,开空调、吃冷饮成为了标配。在享受空调的冷气与冷饮凉爽的同时,可能会导致体内集聚大量的湿气与凉气。趣评刚刚在医院调理完,就是因为开空调且喝了太多的冰矿泉水!所以,趣评建议大家在三伏天的时候,尽量少开空调,对冷饮也要控制。
第四,2020年的三伏天具体时间。2019年,头伏是7月12日-7月21日,中伏是7月22日-8月10日,末伏是8月11日-8月20日。2020年,头伏是7月16日-7月25日,中伏是7月16日-8月14日,末伏是8月15日-8月24日。今天是7月13日,距离头伏还有3天。所以,大家要做好准备,迎接一年之中最热、最闷、最潮的三伏天了!
趣评生活在东北地区,在2018年经历了一场热到”惨无人道“的夏天。也正是在2018年的三伏天,趣评第一次体验到了中暑的滋味。今年的东北,又是一个比较热的夏天,希望大家提前为三伏天做好准备!
三伏天是什么样的
三伏天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统称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。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,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、气压低、湿度大、风速小。“伏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。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
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,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、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(头伏)和中伏的开始日期,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。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,所以初伏、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。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(初伏)出现的迟早不同,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是20天。
2016年三伏:
初伏:2016年7月17日 至 2016年7月26日 庚子日
中伏:2016年7月27日 至 2016年8月15日 庚戌日
末伏:2016年8月16日 至 2016年8月25日 庚午日
2017年三伏
初伏: 2017年7月12日 至 2017年7月21日 庚子日
中伏: 2017年7月22日 至 2017年8月10日 庚戌日
末伏: 2017年8月11日 至 2017年8月20日 庚午日
2018年三伏
初伏: 2018年7月17日 至 2018年7月26日 庚戌日
中伏: 2018年7月27日 至 2018年8月15日 庚申日
末伏: 2018年8月16日 至 2018年8月25日 庚辰日
2019年三伏
初伏:2019年7月12日——2019年7月21日 庚戌日
中伏:2019年7月22日——2019年8月10日 庚申日
末伏:2019年8月11日——2019年8月20日 庚辰日
2020年三伏
初伏: 2020年7月16日 庚申日 至 2020年7月25日 己巳日
中伏: 2020年7月26日 庚午日 至 2020年8月14日 己丑日
末伏: 2020年8月15日 庚寅日 至 2020年8月24日 己亥日
三伏天什么意思
三伏天是初伏、中伏和末伏的统称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。“伏”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。每年三伏天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,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、气压低、湿度大、风速小。所谓“热在三伏”,三伏有初伏、中伏和末伏之分,它的日期是由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。
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,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之始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之始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之始。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,所以初伏、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。中伏的天数则有长有短,可能是10天,也可能是20天,这取决于每年夏至节气后第3个庚日(初伏)出现日期的迟早。
三伏天的注意事项
1、多食应季蔬果
饮食上可以多食丝瓜、冬瓜等应季蔬菜。值得一提的是,丝瓜里边含有人参所含的成分——皂甙,非常适合伏天食用,解暑防燥。
夏季水果品种丰富,特别是西瓜,能够消暑解渴,但不可多食。因其性寒,最好以姜茶之类的温性食物与以平衡其寒性。
2、 锻炼前要先喝水
早上锻炼前要先喝水,选择远离树木繁茂,背风向阳的开阔地带,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。此外,要避免空腹饱食后运动。
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-三伏
三伏天是指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
“三伏天”是按照我国古代的“干支纪日法”确定的。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(指干支纪日中带有“庚”字的日子)为初伏,第四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,合起来称为三伏。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。三伏天的计算稍微复杂点,但是,只要掌握了中国传统历法的规则,还是很容易计算的。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,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的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已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与地支的“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已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”的配制组合确定的,所以,天干与地支的组合,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。这样,中国传统历法中,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日,比如甲子、丁已……日子等。三伏天,一伏是十天,这,是按照天干的十数去计算的。所以,划分三伏天,就是: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天干的庚日,为第一伏的开始天。比如,2006年的夏至,是西历年的6月21日,这一天的天干日是辛日,28天之后,就是第三个庚日,所以,2006年的7月20日,就是第一伏的开始;十天之后,又是个庚日,也就是7月29日,就进入了第二伏;十天之后,又是一个庚日,也就是8月9日,就进入了第三伏。这就是说,每年进入三伏天之后,都是很热的,特别是第三伏的十天,是最热的。中国民间老百姓根据地球积蓄热量的情况,总结出了二十四个秋老虎的说法,这意思是说,每年的立秋之后的二十四天,同样是很热的。但是,中国民间老百姓也同时总结出了“立秋早晚凉;蚊从立秋死”的谚语。这意思是说,立秋之后虽然天气还很热,但是,一早一晚却是凉快了,而且,讨厌的蚊子也开始从立秋就越来越少了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,由于天干地支配制组合日子的六十循环情况,所以,有的时候,初伏结束之后,不见得马上就会出现庚日,于是,有的时候,中伏期间,可能会超过十天。
“三伏天”是什么意思
三伏天,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,即所谓的“六邪”中的暑邪。2020年的入伏时间是7月16日,“三伏”长达40天,其中“中伏”是20天。
扩展资料:
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,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历书计算,简单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我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循环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
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 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,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。从夏至开始,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,第3个庚日为初伏,第4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。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,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。看来,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,所以,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三伏天
三伏天是什么,哪一天开始的
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所谓的“伏天儿”,就是指农历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。
伏天的第一天为夏至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。三伏是从夏至日,阳历6月21日或22日,后第三庚日为初伏,有十天。第四庚日为中伏,有的年是十天,有的年是二十天。
立秋,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,有十天。这样,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。按照这种规定,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。
三伏天气温高、气压低、湿度大、风速小,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。因为夏季的白天比黑夜长,白天时间长,阳光照射的时间也长,温度持续增高。
三伏天是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
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所谓的“伏天儿”,就是指农历“三伏天”,既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。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可以这样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气太热了,宜伏不宜动,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,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。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,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历书计算,简单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从夏至后第3个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为10天,中伏为10天或20天,末伏为10天。我国古代流行“干支纪日法”,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,循环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,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。从夏至开始,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,第3个庚日为初伏,第4个庚日为中伏,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。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,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。看来,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,所以,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。
对三伏天不是很了解,三伏天是什么季节
至于民间为何将这段最闷热、最潮湿、气温最高的时间段称之为“三伏天”呢?三伏天早在古时称为“伏日”,关于“伏日”的来历,根据五行学说,古人认为春属木,夏属火,秋属金,冬属水,四季交替循环。“伏”是五行家对季节的另类安排。春、夏、秋、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、火、金、水,由秋到夏金生水、水生木、木生火,自然循环。但是由夏到秋则不然,火克金,金不敢出来。就要潜伏一段时间。
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伏即为潜伏意思。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。即所谓的“六邪”(指“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”)中的暑邪。三伏天也就是每年夏天最热的一段时间。但是三伏天、分为三个伏;第一个伏是初伏、第二个伏是中伏、第三个伏是末伏。三伏天时间一共持续40天。①2017年7月12日到7月21日为初伏10天。
三伏天,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!“三伏天”的“伏”就是指“伏邪”,即所谓的“六邪”中的暑邪。夏天的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所谓的“伏天儿”,就是指农历“三伏天”,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。 可以这样理解:“伏”就是天气太热了,宜伏不宜动。
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,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、闷热的日子。在小暑与立秋之间,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。是因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内。三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,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。
更多文章:

expression怎么读英语(“expression”解释为“词语”是可数名词吗)
2025年3月3日 03:50

java培训完找不到工作(大学毕业刚培训完Java,没有经验怎么找工作呢)
2025年3月8日 15:50

apologize什么意思中文(apologize什么意思)
2025年3月4日 07:10

springmvc登录拦截(springmvc有哪些拦截器)
2025年3月22日 12:20

autojs下拉菜单(JAVASCRIPT实现鼠标停留,弹出下拉菜单)
2025年2月22日 04:10

tradition是什么意思(tradition 和custom 有什么区别)
2025年3月28日 19:00

maven仓库在哪里(mongo maven远程仓库的路径在哪)
2025年3月13日 05:10